没有一个不可逾越的冬天,春天终将来临!
在这个疫情之下的冬天,大数据已成为疫情防控的“得力武器”。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召开,会议精神强调,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此后,在抗疫期间,大数据在助力人员流动分析、助力居住情况排查、支撑密切接触查询、辅助疫情防控决策、推动防控体系建设、助力生产生活恢复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大数据产业生态联盟与中国开源软件推进联盟联合赛迪智库、赛迪顾问、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软件和集成电路杂志、通信产业报共同推出数字战“疫”大咖谈,为科技抗疫尽绵薄之力。
第四期,数字战“疫”大咖谈邀请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安晖,深入解读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大数据应用发展现状及未来将面临的挑战。
(以下内容整理来自于安晖直播分享)
大数据助力人员流动分析
2020年1月26日,在湖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武汉市长周先旺表示,因疫情和春运影响,致500万人离开武汉。500万人究竟去了哪里?
百度地图慧眼的迁徙大数据显示,1月10日至22日春运期间(武汉封城之前),每天从武汉出发的人群中有6至7成的人前往了湖北省内的其他城市,其次是河南省、湖南省、安徽省、重庆市、江西省。
根据航班管家统计的12.30-1.22日武汉航班国内出发、国际出发、港澳台出发的运力数据,北京、广州、成都、海口、昆明、厦门、深圳、上海、三亚、南宁是武汉出港航班前10大城市。
与此同时,各地方大数据局也在第一时间采取了相应措施。温州市大数据局在省市之间、各县市区之间建立畅通的数据通道,对各渠道数据进行处理、整合、分析,精准梳理从武汉到温州人员的车辆、航班、高铁数据信息,为有效开展网格化防控、防止疫情扩散提供了支撑。
大数据助力居住情况排查
在武汉集中拉网式大排查工作中,武汉供电公司客服汉口分中心与所辖社区积极对接,利用“电力大数据+社区网格化”防疫算法,向街道社区提供电力精准大数据。
他们研发了社区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分析研判工具。以百步亭大型社区为出发点,结合社区需求,完成9个社区2轮连续三天的居民零度电量的实住率筛查,并以“长期未住人”、“动态空置房”、“异动隔离户”为重要分析防疫场景,采用4套算法模型扩大数据分析效能,高效协助政府街道社区疫情防控排查工作。
大数据支撑密切接触查询
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卫健委与中国电科联合开发了“密切接触者测量仪”App,通过深度共享卫健委、交通部、铁路总公司、民航局的权威数据资源,提供准确查询。
通过扫描二维码将密切接触者查询软件下载到手机上,普通公众通过输入个人信息就可以查询自己是否为新冠肺炎病人密切接触者。截至2月20日,累计查询已经超过1.5亿人次,自我发现的新冠肺炎病人密切接触者超过9万人。
大数据辅助疫情防控决策
部分政府、机构根据历史和现有的人口流动、感染人群发生数据和行为轨迹数据,建立疫情传播扩散模型,实时预判疫情发展趋势和受控概率,及时推动预警提示信息,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北京全面停止省际公路交通的决定即建立在大数据分析之上。
贵州省科技厅成立了疫情研判专家组,每天组织流行病统计、病原生物、数据分析等方面的专家,集中“坐镇”。截至2月20日,专家组已向省政府分管领导提交38份分析研判报告。
大数据推动防控体系建设
2月8日,海淀区政府城市大脑疫情防控平台在海淀区城市服务管理指挥中心正式上线试运行,海淀区相关政府单位只要登录“城市大脑疫情防控平台”,返京人员的来源地、是否经由疫区、是否与确诊病例同过车、驻留时长等信息就能实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来。
平台由疫情防控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疫情大数据分析系统、疫情预警系统、社区防控预警系统四部分组成,集合了个性化数据分析、返京人群分析、人口排查分析、重点人群动态监测、跟踪、预警服务等重要功能,构建起了各级行业管理部门、属地管理部门、社会单元和公众四位一体的立体化疫情跟踪防控体系,可切实有效助力相关单位做好疫情防控。
大数据助力生产生活恢复
防疫健康码(简称“健康码”)是新冠疫情防控背景下出现的一种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新型应用。健康码包含数据统计分析、人员流动监测等多方面功能,在平衡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关系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自2月7日“余杭绿码”上线起,短短两周时间就有超过200个城市上线了“健康码”。在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的指导下,基于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全国版的健康码也已宣布上线。
三家基础电信企业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在得到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基于电信大数据分析,向用户提供本人“14天内到访地查询”服务。凭该服务可以帮助有关部门提高对流动人员行程查验的效率,对重点人群进行排查,实施精准防控,特别是有助于做好当前形势下的复工复产。
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市担保中心)与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银行等15家银行签署协议,共同发布“大数据普惠金融担保合作方案”,通过“大数据+担保+银行”的模式,支持银行扩大信贷投放,帮助中小企业复工复产。
大数据应用发展的现状及挑战
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各级政府依托信息技术创新治理模式、重构治理流程,同时促进了通信、交通、卫健、公安、社区等多个系统的数据对接,为提升治理能力形成了很多好的经验。
对比2003年的SARS疫情,可以发现大数据在本次疫情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和价值。未来大数据将发挥更大的价值,大数据管理和应用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支撑能力。
但在此次大数据抗疫过程中,也发现了新的亟待攻克的难关,比如数据来源众多,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无法确保数据的完整可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的可用性;不同部门、行业、不同地方数据的数据采集模板和渠道不同,不利于工作协调和相关资源的合理调度;针对疫情防控应用的建模分析方法与成熟的应用模型尚少,大多数部门和地方都在边摸索边应用等。
总体来说,新冠肺炎战“疫”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大数据应用的想象力被充分激发,丰富了大数据的应用场景,社会认知度、认可度、接受度均大幅提升。预计疫情过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都将朝着更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新经济社会形态将加速走来,中国大数据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
查看完整报告请点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waZOLCoES3HHLZCxyuBBRA
提取码: gvf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