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正文

“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写在2022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召开之际

发布时间:2021-12-20 11:11        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作者:徐恒

11月,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热轧操控中心和2250毫米热连轧生产线上,钢铁工人繁忙的景象并没有出现。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大脑”,已经实现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全流程可视化管理,从铁水入场到轧制成材全程无人操作……

“现在高炉作业现场的巡检工、调试工已经从危险的一线作业现场解放出来,坐在操控中心用手机、电脑就能把活干了。”武汉钢铁有限公司热轧操控中心的一位工程师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两年来,武汉钢铁有限公司通过应用“5G+工业互联网”,构建“一键式”智慧钢厂,尝到了许多甜头。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疫情反复、世界经济复苏缓慢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拥抱数字化浪潮,成功抵御经济下行压力。最新统计数据显示,1—11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为业界增添了信心。

制造强国建设节节攀升 两化深度融合迸发活力

三一重工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透过设备互联打破信息孤岛,通过3.6万多个采集点收集工业大数据,将所有设备运行情况尽收眼底,提高了运维效率;在长电科技智能化芯片成品制造产线上,高度智能化的设备正在飞速无缝运行,产品良率不断提升……

智能制造是两化融合的突破口,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必修课”。在扑面而来的数字经济浪潮的助推下,我国智能制造一片欣欣向荣。数据显示,截至今年8月底,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53.7%和73.7%,智能制造装备市场满足率超过50%,已建成700多个智能工厂,两化深度融合催生的新动能牵引力不断增强。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全局。今年以来,我国制造业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百万千瓦级水电机组并网发电,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成功下线,体外肺膜氧合机(ECMO)第一阶段样机及关键部件研制任务提前完成……

11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1%,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27.9%和112%。今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保持较快增长。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7.4%,延续两位数增长态势,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的贡献率为11.0%,继续为推动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实现转型升级助力。

制造强国建设节节攀升离不开创新驱动,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是技术创新的主战场。为了全面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自2016年起,全国陆续成立了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组合而成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涵盖了动力电池、机器人等多个行业。截至目前,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总数达到了21个。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建成,产业技术创新加快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转变,中国制造正向中国创造大步迈进。

网络强国一步一个脚印 5G擎起新优势

这边厢,只需轻轻在手机屏幕上滑动,购物、餐饮、娱乐、打车……老百姓衣食住行遇到的各种需求便轻松搞定,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让老百姓有了更强的获得感。那边厢,数字技术加持的矿山更加安全,无人驾驶出租车正式运营,无人工厂制造效率大幅提升……以5G为代表的信息通信业正在让无数传统行业焕发新动能。

如今,我国建成全球最大规模光纤和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从百兆提升到千兆,光网城市全面建成;移动通信实现网络、产业、应用全球领先。全国行政村、脱贫村通光纤和4G的比例均超过99%,农村通信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此外,今年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启用,APP个人信息保护治理行动、电信服务适老化改造等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在5G建网方面,当前,我国已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5G网络。截至今年10月,我国5G基站达到129.1万个,终端连接数超过4.7亿个。5G基站、终端连接数全球占比分别超过70%和80%,已覆盖全国所有的地市级城市,还有95%以上的县城城区和35%的乡镇镇区。

在5G应用方面,我国已打造上万个5G应用创新案例,尤其是在媒体、医疗、交通、教育等行业形成了5G+4K/8K高清视频、5G+智慧医疗、5G+车联网、5G+远程教育等一批典型应用。特别是“5G+工业互联网”,成为应用创新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目前全国在建的“5G+工业互联网”项目超过1800个,涵盖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钢铁、采矿等22个重点行业,形成了远程设备操控、机器视觉质检等一批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场景应用,协同研发设计、无人智能巡检、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5G手机渗透率持续提升。1—11月,我国5G手机出货量达2.39亿部,同比增长65.3%,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3%。

工业绿色发展纵深推进 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绿色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推动绿色发展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今年以来,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持续加大,工业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前8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9%。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综合能耗水耗、原铝综合交流电耗等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今年以来,工信部积极部署开展工业节能监察重点工作,明确提出聚焦重点行业、抓好重点企业、重点用能设备进行节能监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力争在“十四五”时期实现重点行业企业节能监察全覆盖,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

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正在加速深度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可以驱动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绿色转型发展的效率和效益,目前电力、钢铁、石化等传统行业涌现出一批数字化技术改造带动能源资源效率系统化提升的典型应用。“十四五”期间,工信部将更加注重数字化技术对工业绿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从夯实数据基础、加快数字化改造、培育应用场景三个方面,推动数字经济的新优势转化为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动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关键五年。日前,工信部正式发布《“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为工业绿色发展绘就了路线图。

电子信息产业创新引领 技术“赋能”走向深入

电子信息技术不断为其他产业“赋能”,已成为融合发展的“润滑剂”“加速器”。今年以来,大数据、云计算、工业软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领域技术创新不断涌现,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日益深入,在推动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数据显示,1—10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1—9月,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为6858.6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设计业同比增长18.1%,销售额3111亿元;制造业同比增长21.5%,销售额为1898.1亿元;封装测试业同比增长8.1%,销售额1849.5亿元。1—10月,我国软件业务收入76814亿元,同比增长19.2%。工业软件产品收入1902亿元,同比增长20.9%,高出全行业水平1.7个百分点。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共实现收入6327亿元,同比增长21.6%,占信息技术服务收入的12.9%;集成电路设计收入1800亿元,同比增长21.8%;电子商务平台技术服务收入7249亿元,同比增长33.1%。

数据的背后是产业技术水平的显著增强。当前,我国自主设计的CPU已经应用于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算力枢纽的服务器集群。

在人工智能领域,我国在自然语言处理、芯片技术、机器学习等10多个人工智能子领域的科研产出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

在新型显示领域,多条8.6代及以上高世代TFT-LCD产线满产满销。新技术加持不断提升显示性能,低温多晶硅、氧化物等产品量产能力不断提升,折叠屏、屏下指纹、动态背光等新技术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在TFT-LCD领域的优势地位。全柔性AMOLED面板生产线批量出货,8K超高清、窄边框、全面屏、折叠屏、透明屏等多款创新产品全球首发。

在ICT领域,阿里云分布式数据库PolarDB首次进入Gartner全球数据库领导者象限,市场份额位居全球云数据库第三。京津冀、上海、贵州等8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布局建设了11个大数据领域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有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集聚,行业集聚示范效应显著增强。

中小企业办大事 “小巨人”支撑大创新

中小企业量大面广,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数据显示,11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为86.3,比10月上升0.2点。多个分项指标同步回升,显示企业信心增强。另两组数据也揭示了市场主体的信心所在:工信部数据显示,1—10月,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分别增长21.5%、30.4%;工信部对小微企业用电大数据监测显示,10月份,小微企业景气指数为100.4,连续两个月处于景气扩张区间。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只有200多人,但研发的循环换热分离器攻克了抗堵塞高效传热与分离、超大型板束结构稳定性等多项世界性技术难题,成为世界单套规模最大的煤制油装置的关键配套。

像甘肃蓝科这样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还有很多。在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工信部培育的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申报的13个项目获奖,占企业参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项总数的10.2%,“小巨人”企业支撑了“大创新”。

“专精特新”是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创新能力突出的中小企业,而“小巨人”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着力围绕构建中小企业“321”工作体系和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一批高质量的“小巨人”企业脱颖而出,“专精特新”的发展共识不断深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作全面铺开、加速推进。截至目前,已经培育了三批476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带动各地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培育的企业11万多家。此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盈利能力也进一步得到提升。工信部对114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调查显示,前8个月它们的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13.2%。

 

专题访谈

合作站点
stat